近日,天津主流媒体“津云”资深记者陈庆璞专程到天津环渤海汽车车身制造有限公司,对晁辉总经理和相关负责人进行采访,并于12月9日在津云客户端发布深度报道。文章生动展现了以晁辉为代表的天津“老汽车人”对行业多年不变的真挚情怀和奋斗精神,期待天津汽车企业抱团发展、汽车产业再创辉煌。本公众号现予以全文转载,敬请关注。【“链”上天津】链上产业人|给大众、长城供货,这些天津汽车人的坚守和梦想
2024-12-09 19:19 津云
大众、长城,这些国内外知名汽车企业,在天津都有自己的生产基地。落地、扎根、发展,车企们在天津汽车行业发挥着自己的作用,也离不开天津汽车产业链上的整体优势,离不开做配套的天津汽车人。 西青道汽车城内的一个超大厂房内,各种大型机械设备隆隆作响,工人们在忙碌地进行着板材切割、冲压和零部件焊接等作业。这里是天津环渤海汽车车身制造有限公司,一批批天津汽车人一直在产业链上奋战。 环渤海公司总经理晁辉生于1970年,可以说是天津本土汽车工业的一名“老兵”。1990年代,他曾在上海工作五年,支援当时的宝钢建设,回到天津后,在天津汽车工业公司从事物资工作。 汽车和钢铁有着天然的联系,晁辉用三个“厂”来概括自己的职业经历,那就是“车厂”“钢厂”“冲压厂”。“我是汽车钢铁科班出身,这几十年就围着这几个地方转,一直没离开‘老本行’。”他说。 近年来,国内汽车产业链风云激荡,零部件行业竞争异常激烈。这没难倒晁辉,反而激发了他更大的斗志。2023年开始,他为公司制定了车身轻量化的大方向,并开始招兵买马,重资购进热成形产线,公司总工程师王全、办公室主任徐琂淞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加入的。 徐琂淞曾在天汽旗下的仪表生产公司工作多年,当时生产的仪表供应津产夏利、大发、雁牌轻卡等所有热门车型。总工程师王全是一名80后,虽然今年年初刚加盟公司,但也是一名天津汽车工业的“老人”,毕业后参加工作时就来到了天汽旗下的模具厂,即如今在业内颇有名气的“天汽模”。 从天津产经典车型花冠、皇冠、威志,到长城、红旗,再到新能源、新势力的小鹏、理想、蔚来,这诸多品牌和经典车型的车身研发设计,王全都曾参与其中或主持开发工作,经验丰富。 “这些年光给人家做车型了,一些后起新势力如火如荼,还是期望家乡能有个自己的主机厂,我们这些汽车人也能多做些贡献。”王全说。 对于晁辉这样的汽车人来说,他们继承着老天津汽车工业的基因,目前正在车身细分领域坚守和创新。 在公司生产车间,来自鞍钢、本钢、河钢等大型钢铁厂的一卷卷汽车用钢整齐排列着,这些板材将被加工成各种零部件,进入国内汽车供应链。目前,他们已经拿到了长城、华翔等国内重要汽车零部件生产商的订单。 “从天汽时代,我们就是做原材料的,可以说这是我们的专长,下游主机厂需要什么性能指标的钢材,如何和上游钢厂对接,通过材料、工艺实现这些指标,我们是专业的,我们相当于钢厂和车厂之间的一个桥梁。”徐琂淞表示。 晁辉展示了一本1998年天津汽车工业公司的年度统计册,齐全的生产部门,精细的统计数据,让老天汽像是一艘汽车制造“航母”。他所在的公司正脱胎于老天汽物资配送业务内核,在物资大院的原址继续生产、打拼,这背后,是贯穿始终的工匠精神和天津造车文化传承。 今年10月的一个下午,总工程师王全接到质量部门的反馈,称为国外某车辆品牌供应的车身横梁一个连接件局部焊渣过大,这一反馈让王全立刻警觉起来,“快,决不能让这批次产品交付到客户手中!”他和技术人员火速来到车间排查问题。 王全发现,如果按照目前的焊接流程,还会有一定概率出现类似情况,这样的话,如果每批次产品都要人工排查,会大大增加工时,降低效率,还有可能会影响终端成品,长久看来还可能不利于公司产品的竞争力,因此必须找到一个根本上的解决办法。 经过连夜加班梳理产线,他们发现,是自动化控制的PLC轨迹上出了问题,导致焊接线路轨迹出现部分偏差。他们从编程阶段调整焊接轨迹线,确保更加集中精准,适当降低电流和作业时速,让焊接固态化时间适当延长,避免出现此前的焊渣问题。 几番调试下来,他们发现,焊渣没有了,不仅方便了后期的电泳处理,结构强度也进一步增强,问题得到完美解决!王全回忆,从发现问题那一刻算起,只用了两天就彻底解决了工艺问题,随后交付的一批新产品,客户非常满意,给出了好评。 一个个小问题的不断解决,显示出公司精益求精的制造理念,也正是这样一个个的技术改进,才保证了公司产品的竞争力。在整个天津本地汽车产业链上,其业务规模仍在上升期。“我们作为天津汽车工业走出来的汽车人,不能丢了工匠精神,对出现的每一个小问题都要死磕!”王全说。 白车身,汽车制造行业的一个专用术语,指汽车车身骨架等一整套支撑系统,除了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零部件,白车身可以说是汽车制造“核心中的核心”,“底座上的底座”,“就好像我们盖房子,先得有个毛坯,才能装修、入住,白车身就相当于是个毛坯房!”晁辉做了个形象的比喻。白车身制造以及车身轻量化正是他们业务布局的下一个方向。 上月下旬,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,天津环渤海汽车车身制造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“一种可连续剪切的冷轧板剪切装置”的专利,这一专利,替代了目前普遍存在的人工送料环节,大大提高了冷轧剪切效率。 不断开展技术储备,在武清、西青已布局两家工厂,他们向着白车身轻量化的目标稳步前行。在不久前的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上,徐琂淞代表公司发布了商务合作需求,当场引来数位客商洽谈合作事宜。 在晁辉看来,他们见证了天津汽车工业的造车历程,经历了把车卖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盛况,当前,我国汽车工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制造百花齐放,汽车产业链运行模式和十几年前相比已是大为不同,在整车制造之外,能够成为拥有一手绝活儿的核心部件供应商,同样可以占据优势的市场地位,而这,也是他和团队的发力方向。 “天津有区位优势、人才优势,也有成熟的产业链,我们期待能带动全国乃至全球的企业,往天津聚力。”晁辉告诉津云新闻记者。
“环渤海汽车谷”是天津环渤海汽车车身制造有限公司(简称环渤海汽车)全力打造的以车身轻量化为专业引领的汽车产业链项目。
环渤海汽车成立于2004年,是天津本土知名汽车车身零部件企业,深耕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多年,与天津汽车工业共同发展壮大。2024年,成立20周年的环渤海汽车抢抓机遇、乘势而上,在对西青厂区进行升级改造的同时,携手实力企业,选址投资建设全新的智能工厂,打造集汽车专用钢剪切、落料、冲压、焊接、轻量化车身总成制造于一体的工业4.0数字化车间,将于2025年实现达产。
未来,环渤海汽车将继续紧跟国内外汽车产业发展趋势,聚焦车身轻量化,有效整合钢企、主机厂、高校、科研机构、专业协会等优势资源,联合众多汽车车身研发制造企业抱团发展、降本增效、转型升级,分阶段高标准建设“环渤海汽车谷”项目,积极推动天津汽车产业链集群化、专业化、品牌化发展,为天津“制造业立市”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贡献更多力量,重振天津汽车工业辉煌。
商务合作:15222877544
邮箱:hbhchaohui@163.com